兴运药材网
网站地图| 咨询热线:18993159415/18993159415
阿里商铺
微信咨询
微信咨询
QQ
18年中专注中药材年专注于中药材供应

厂家直供支持定制批发零售

4行业资讯
您的位置:首页 -> 新闻中心 -> 行业资讯

枸杞子和当归菊花白芍(中医眩晕症型)

文章出处:xingyunseed.com 责任编辑:兴运药材网 发表时间:2022-11-29 23:37:58
今天给各位分享枸杞子和当归菊花白芍中医眩晕症型的知识。

中医眩晕症型

  眩晕,通常也叫头旋眼花,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,轻者如坐舟车,发作的时间短暂,平卧闭目片刻即安,重者即觉天旋地转,不能站立,有时恶心,甚至晕倒。

  中医学认为,眩晕可由风,痰,湿,虚引起,故有"无风不作眩","无痰不作眩","无虚不作眩"的说法,在临床上,根据患者眩晕的类型可对其进行辨证施治。

  1,风火上扰型眩晕,此种类型的眩晕多因患者平素阳盛火旺或虚阳上亢,或因恼怒郁闷,气郁化火,耗伤肝阴。

  引起风阳内动,风火上扰而发病,风火上扰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,头晕涨痛,烦躁易怒,面赤耳鸣,多梦少寐。

  口干口苦,舌红苔黄,脉弦数,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清火息风,平肝潜阳,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。

  其方药组成为,天麻,钩藤,栀子,黄芩,石决明,川牛膝。

  杜仲,夜交藤,夏枯草,龙胆草,每日一剂,用水煎服,中老年人若眩晕较重。

  应警惕是否为中风的前兆,并应对病情进行监测,2,痰浊中阻型眩晕,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脾失健运,使水谷运化失常。

  湿聚而生痰,痰阻中焦使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而发病,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,头晕头重,胸膈满闷,恶心呕吐,不思饮食,肢体沉重。

  舌苔白腻,脉濡滑,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祛痰化湿,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,其方药组成为,半夏,白术,天麻。

  橘红,茯苓,甘草,生姜,大枣,每日一剂,用水煎服,若患者出现痰郁化热的症状,如头目涨痛,口苦心烦。

  苔黄腻,脉滑数时,应使用清热化痰的药物,可选用温胆汤(半夏,陈皮,茯苓,枳实,竹茹,生姜。

  大枣,甘草)加黄连,黄芩,每日一剂,用水煎服,3,阴虚阳亢型眩晕。

 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因患者平素肾阴不足,或热病久病伤阴,导致阴津不足,水不涵木,以至肝阳上亢而发病,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,头晕目涩,心烦失眠。

  多梦,面赤,耳鸣,盗汗,手足心热,口干,舌红少苔,脉细数或细弦。

 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滋阴平肝,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,其方药组成为,熟地,山茱萸,山药,泽泻,丹皮,茯苓,枸杞子。

  菊花,白芍,每日一剂,用水煎服,4,心脾血虚型眩晕,此类眩晕患者多因思虑太过,伤及心脾,耗损气血,或因大病。

  大失血之后,引起气血不足而发病,心脾血虚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,头晕眼花,劳累后加重,心悸神疲,气短乏力,失眠,纳少,面色无华。

  唇舌色淡,脉细弱,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气血,益心脾,可选用归脾丸,每次服9克,每日服两次,其方药组成为,白术。

  茯神,黄芪,人参,炙甘草,木香,当归,远志,龙眼肉,酸枣仁,生姜。

  大枣,5,中气不足型眩晕,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过度劳累,元气受伤,或由于平素脾胃虚弱,中气不足而发病,正如中所说的"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。

  耳为之苦鸣,头为之苦倾,目为之眩,"中气不足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,头晕乏力,气短喜卧,劳累后加重,倦怠懒言。

  自汗,面色苍白无华,纳呆便溏,舌淡苔白,脉细弱,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中益气。

  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,其方药组成为,黄芪,人参,甘草,白术。

  当归,陈皮,升麻,柴胡,每日一剂,用水煎服,6。

  肾精亏虚型眩晕,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老后肾气衰弱,或因房事过度,肾精亏耗而发病,正如中所说的"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,胫酸眩冒,目无所见。

  懈怠安卧,"肾精亏虚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,头晕耳鸣,精神萎靡,记忆力减退,腰膝酸软,眼花,遗精,阳痿,舌瘦淡红。

  脉沉细,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肾填精,可选用左归丸,每次服9克,每日服两次,其方药组成为,熟地,山药,枸杞子,山茱萸。

  牛膝,菟丝子,鹿角胶,龟板胶,若患者出现肾阳虚的症状,如形寒肢冷,小便清长,舌淡,脉沉微等,可用左归丸加附子。

  肉桂,当归,杜仲,以上这些详细资料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,祝你早日康复。

请问加味逍遥丸和杞菊地黄丸可以一起同服吗?

  问题分析,加为逍遥丸主要功效是舒肝清热,健脾养血,用于肝郁血虚,肝脾不和,两胁胀痛,头晕目眩,倦怠食少,月经不调,脐腹胀痛。

  主要成分是柴胡、 当归、 白芍、 白术、和茯苓,杞菊地黄丸主要是用于用于肝肾阴亏的眩晕、耳鸣、目涩畏光、视物昏花等,主要成分是熟地黄、山茱萸(制)、山药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枸杞子、菊花,所以可以一起服用意见建议,建议你到医院中医科咨询就诊,加味逍遥丸和杞菊地黄丸一般是可以一起同服。

为什么很多女生都有痛经呢?

  基本治法,温经散寒燥湿,活血止痛,2006年4月15日初诊,患者经行腹痛18年,结婚5年。

  夫妇同居未孕,患者14岁初潮,5/28~32天,量多色红,初潮后半年即患痛经,疼痛剧烈,经行第3天有烂肉样大血块排出后痛经缓解。

  平时带下不多,经间排卵期锦丝状带下亦偏少,结婚5年,痛经未改善,男方检查未见异常,女方妇科检查和B超示子宫略小。

  余未见异常,形体丰腆,毛发浓密,面部多脂,有轻度痤疮,服“芬必得”不能缓解疼痛,曾用“克罗米芬”促排卵助孕无效,初诊时月经即将来潮,小腹隐痛。

  胸闷烦躁,乳房作胀,腰酸形寒,舌质黯红,苔薄白,脉细弦,此类痛经经血往往排出不畅。

  当月经血排出后,痛经症状会减轻,因此,调节此类痛经需要保持愉悦的心情,平时适当而科学的运动,可以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或缓解疼痛,服药7剂后腰酸减轻,大便转实,且出现少量锦丝状带下,考虑经间排卵期来临。

  当着重补肾助阳,调气活血,用补肾促排卵汤加减,处方,当归、赤白芍各10g,山药、熟地黄、丹皮、茯苓、川断、菟丝子、鹿角片(先煎)各10g,山萸肉9g。

  紫河车(先煎)9g,五灵脂10g,红花9g,服药7剂后BBT升入高温相,乳胀轻微,额头痤疮不明显,略腰酸腹坠,按经前期论治,予温补肾阳,疏肝调经。

  佐以利湿,用毓麟珠合七制香附丸加减,处方,制香附、制苍术各10g,广木香9g,丹参、赤白芍、山药、丹皮、茯苓、川断、杜仲、鹿角片(先煎)、五灵脂、钩藤各(后下)10g。

  服药10剂,此外,由于原发性痛经患者以学生居多,服药时宜进行心理疏导,引导其注意经期卫生,避免饮冷着凉,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,金铃子10g,延胡索10g。

  当归10g,赤芍10g,三棱10g,莪术10g,五灵脂10g,炒柴胡5g,薏苡仁10g,丹皮10g,制香附9g。

  2.外治法,服法,每次1袋(10g),每日2次,用温开水冲服,于月经来潮前2天开始服用,至月经来潮第3天停服,共5天,若痛经属于重度者,可适当增加剂量。

  每次1袋,每日3次,连服7天,【临证经验】,服法,经前经期水煎分服,每日1剂,③痛经程度分为轻、中、重三度。

  重度痛经小腹疼痛难忍,冷汗淋漓,不能坚持工作和学习,甚至昏厥,中度痛经小腹疼痛难忍,四肢不温。

  采用止痛措施可缓解,轻度痛经小腹疼痛明显,尚可坚持工作和学习,有时需服止痛药,3.经期注意保持外阴清洁,避免过劳、寒凉亦很重要,黄芪15g,党参15g,白术10g。

  茯苓10g,陈皮6g,炒柴胡5g,川续断10g,延胡索10g,五灵脂10g,木香5g,益母草15g,在中医学的书籍中,虽无膜样痛经的记载和专论。

  但在朱丹溪的著作中,已经有“脂膜闭塞胞宫”的描述,《叶天士女科证治》中更有“经行下牛膜片”的记录,而且认识到本病证不同于一般痛经,分析,肝郁化火,疏泄失司,扰及冲任。

  经血妄行,故月经先期或先后无定期,经量偏多,火盛瘀结,气滞肝经,经行不畅,故色紫红,有血块,或夹黏腻之物。

  经前经期少腹胀痛、灼痛或刺痛,乳房胀痛或触痛,郁火内扰,故胸闷烦躁,口苦口渴,小便黄少。

  舌红苔黄腻,脉细弦数亦为肝郁化火之象,证候,月经后期,量少,色紫红,有血块,一般初潮后即有月经不调史,经行**日腹痛剧烈。

  伴有腰酸,舌质偏红,脉细弦,③本病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,预后良好,手法,在经前2~3天开始针刺,月经来潮后再针2~3次,下月腹痛时先针三阴交、太冲。

  用强刺激手法,持续捻转1~2分钟,如行经期疼痛剧烈,针十七椎下1.5~2寸,艾灸气海、关元5~10分钟,三阴交、太冲穴10~15分钟,(5)肝肾不足证,山药10g,阿胶(烊冲)10g,当归10g。

  白芍10g,山萸肉6g,巴戟天6g,甘草6g,川续断10g,枸杞子10g,【辨证施治】,(1)临床表现本病表现为经行第2~3天腹痛加剧,呈阵发性。

  出血量多,色紫红,有大量血块,并夹有大片腐肉样血块,血块下后疼痛减轻,出血减少,同时伴腰酸腿软。

  胸闷烦躁,或有乳房胀痛等,服法,经前3天水煎分服,经净停服,【其他治疗】,这些疾病不管是对身体健康还是对生育能力。

  都有影响,所以,如果痛经比较严重,不管有没有生育需求,都要及早就医,(4)金佛止痛丸每次5~10g,每日2~3次,适用于各类型痛经,寒证者须用姜汤送服,2.兼夹证型。

  本病经前、经期疼痛者属实,或虚中夹实,经后疼痛者属虚,临床常见三种情况,一为经前始痛,经行痛减,一为经行即痛,经净痛止,一为经行无苦。

  经将净时或经后疼痛,其中尤以前两者为多见,从疼痛部位来看,痛在小腹正中者,多为血瘀或血虚,痛在小腹两侧者。

  多为气滞,腰骶部疼痛者,多为肾虚,从疼痛的性质来看,拒按者属实,喜按者属虚,得热痛甚者属热。

  得热痛减者属寒,胀甚于痛者,多以气滞为主,痛甚于胀者,多以血瘀为主,刺痛者多为瘀血相攻,绞痛者多为寒瘀交阻,持续抽掣性疼痛,多以瘀血为主。

  阵发性剧痛,多为气滞血瘀,临床须全面参合,知常达变,才能识其本质,通过辨别疼痛的时间、部位、性质及程度,再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之象。

  才能正确判断本病的寒、热、虚、实属性,分析,脾虚气弱,运血无力,血行迟滞致瘀,瘀阻胞宫、冲任,故见经行小腹坠痛。

  量多色淡红,有内膜片状大血块,块下后腹痛消失,出血减少,脾失健运,故见纳欠脘痞,大便易溏,气血不足,大脑肌肤失养,故见头昏神疲。

  形体清瘦,舌质淡红,脉细弱皆为脾虚之象,(2)耳针疗法,3.针灸,这个大家都容易理解,宫腔粘连了,经血无法顺畅排出。

  女性就会疼痛难忍,(3)肿瘤蒂扭转、破裂、变性除有卵巢肿瘤病史和扣诊可查及外,往往突然发作,过去并无明显周期性痛经史,此次发作亦与月经周期无关,(2)检查。

  加减,烦热,口干口苦者,加炒山栀9g,碧玉散(包煎)10g,腰背酸楚者。

  加川续断10g,桑寄生10g,纳差,舌苔腻者,加制苍术10g,青陈皮各6g,适应证。

  血瘀性痛经,方药运用,少腹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,本病治疗上分为两步,**步,急则治标,即月经来潮时以化瘀脱膜为主,以脱膜散为主方,肾虚的加补肾温阳的方药。

  脾胃虚弱的合补中益气汤,肝经郁热的合金铃子散,第二步,经间排卵期论治较逐瘀脱膜更为重要,是治本之法,肾阳偏虚的,以温补肾阳为主,可选用毓麟珠加调理气血的药物,用当归、赤白芍、怀山药、丹皮、茯苓、川续断、菟丝子、鹿角片、山萸肉、紫石英、五灵脂、柴胡等。

  自经间期服药,至经前2~3天停药,脾胃虚弱者,以健脾补肾为主,可选用温土毓麟汤加调理气血之品,药用党参、白术、巴戟天、茯苓、怀山药、神曲、覆盆子、五灵脂、陈皮等,经间期开始服药,至经行前3天停药,肝郁血瘀者。

  仍当以补肾调气血为主,但需加入丹栀逍遥散,服药时间同上,诊断,①膜样性痛经(功能性痛经),②不孕症(原发性不孕症),方药运用,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加减,(2)血瘀证,膜样痛经有轻重之分。

  轻者小腹疼痛虽剧烈,但经量不多,能很快排出,血块小且少,血块排出后痛经即除,可坚持工作和学习,不需服止痛剂,重者小腹疼痛难忍,坐卧不安,兼有呕吐、泄泻、肛门坠胀、面色苍白、冷汗淋漓、四肢厥冷、低血压等。

  月经量多如冲,血块大,不易排出,排出后痛经亦不能立刻缓解,不能坚持工作和学习,甚至昏厥,用止痛剂无效,分析。

  肾亏阳弱,温煦失司,血行迟滞,瘀阻胞宫,故经行腹痛,量多色红,有大血块,块下则痛减。

  出血亦减少,肾虚脑失所养,故头昏耳鸣,外府不荣,故腰背或腰骶酸楚,阴寒内盛。

  气机不畅,故小腹冷痛,胸闷乳胀,舌质偏红,苔白腻,脉弦细皆为肾虚瘀浊之象,1.注重经期和产后卫生。

  临近行经期忌食生冷,产后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,注意保暖,防止淋雨涉水以减少痛经发生,(1)肾虚血瘀素体薄弱,或禀赋不足,肾气欠盛,以致子宫发育不良,宫颈管狭小。

  或肾虚宫弱,子宫冲任气弱不得流通,经血排泄困难,不通则痛,(2)女金丸(丹)(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85年版),3.从疼痛发生的部位上分析,加减,夹血块者加血海,湿邪重者加阴陵泉、太冲、行间。

  肝郁者加太冲、气海、内关,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、脾俞、血海,肝肾不足者加关元、肝俞、肾俞,A.测量基础体温,基础体温显示有正常排卵,且呈典型的双相,高温相多维持在12日以上。

  3.针灸,情怀抑郁,肝气郁而化火,血气不畅,冲任流通受阻,湿浊不化,与经血蕴阻于子宫。

  方中丹皮、炒山栀、柴胡疏肝解郁,清热凉血止血,佐以黄芩清热凉血之力更强,当归、白芍养阴柔肝,赤芍、五灵脂化瘀止痛,制香附、川郁金解郁行滞止痛,甘草调和诸药,全方共奏清热解郁。

  化瘀止痛之效,服法,经净后7天水煎分服,至经前3天停服,痛经即女子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,或痛引腰骶,甚则剧痛难忍,并伴有恶心呕吐。

  头昏厥逆,痛经既是病名,又是症状,如行经初期感觉下腹部轻微的胀痛,或腰部酸胀,是一种生理现象,不作痛经论治,证候,经行小腹坠痛。

  量多,色淡红,有内膜片状大血块,块下后腹痛消失,出血减少,伴有头昏神疲,纳欠脘痞,大便易溏,形体清瘦,舌质淡红。

  脉细弱,就临床资料分析,膜样痛经有以下特点,1.诊断,加减,头昏头痛者,加钩藤(后下)15g。

  白蒺藜10g,大便溏泄者,上方去当归,加炒白术10g,炮姜5g,取穴,子宫、交感、神门、肾、肝、脾、胃,中医药治疗膜样性痛经有较好临床疗效。

  若及时、有效治疗,常能痊愈,若病程缠绵,难获速效,辨证施治具有较好消减疼痛作用,坚持治疗亦有治愈之机。

  失治延治,可诱发严重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、继发器质性痛经、不孕等,基本治法,补肾温阳,逐瘀脱膜,【诊断与鉴别诊断】。

  原发性痛经有轻重之分,轻者小腹疼痛明显,或伴腰部酸痛,但尚可坚持工作和学习,有时需服止痛剂,重者小腹疼痛难忍,坐卧不安。

  不能坚持工作和学习,多伴有腰骶疼痛,或兼有呕吐、泄泻、肛门坠胀、面色苍白、冷汗淋漓、四肢厥冷、低血压等,甚至昏厥,总之,子宫系于肾,冲任等隶属于肝肾,又隶属于脾胃。

  脾肾阳气不足,肝气郁阻,势必影响冲任子宫的经血流通,《妇人良方》曾经说过,“肾气全盛,冲任流通”,冲任不得应时流通,必然导致瘀阻子宫,湿浊依赖脾肾阳气之运化和肝气之疏泄。

  若肾、脾、肝之气机失调,必将导致湿浊蕴阻,与瘀血相合,凝结于子宫内,经行之时,瘀阻于内。

  好血不得归经,是以形成腹痛、出血、内膜片脱落等,2.鉴别诊断,(5)七制香附丸每次1丸,每日2次,适用于肝郁气滞,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痛经,(1)气滞血瘀证。

  服法,经前3天水煎分服,经净则停,通过详细询问病史,辅助检查及病理检查排除流产后,即可诊断,膜样痛经尚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,方药运用,膈下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,服药9剂后月经来潮。

  痛经未作,以痛经汤加减,处方,钩藤(后下)15g,丹皮、炒当归、赤芍、五灵脂、延胡索、川断、莪术、益母草各10g,广木香9g,肉桂6g,服药5剂经净,告知此次月经经量中等,无血块。

  痛经未作,治疗5月后痛经告愈,复诊时经水乍净,告知药后痛经大减,烂肉样血块减少变小,目前头晕腰酸。

  大便溏薄,治疗用健脾补肾、利湿化浊的方法,以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,处方,丹参、赤白芍、山药、山萸肉、丹皮、茯苓、川断、桑寄生、太子参、炒白术、焦山楂各10g,煨木香、荆芥各9g,炮姜6g。

  肉桂(后下)5g,小茴香3g,炮姜3g,延胡索10g,五灵脂10g,没药6g,当归10g。

  川芎6g,蒲黄(包煎)6g,赤芍10g,苍术10g,加减,胸闷腹胀者,加青陈皮、炒枳壳各6g。

  乌药9g,腹痛甚者,加延胡索9g,乳香6g,夹瘀块者,加桃仁、五灵脂各9g。

  益母草15g,头晕胀痛者,加天麻、菊花各9g,恶心呕吐者,加陈皮、姜半夏各6g,1.膜样性痛经。

  其痛甚剧,脱落之膜为异常增生的子宫内膜,故称膜样性痛经,临床颇为棘手,原发性痛经在临床上颇为多见,一般从初经来潮后就发作,在辨证上必须围绕疼痛与经血的关系,胀甚于痛以气滞为主,痛甚于胀以血瘀为主,刺痛多为瘀热证。

  跳痛乃热瘀交阻,绞痛多为寒瘀证,隐痛空痛为虚证,冷痛多为寒湿证,灼热痛多为热证,坠痛有虚有实等,但不可拘泥于“经前经期痛属实,经后痛属虚,疼痛剧烈拒按者属实。

  疼痛较轻喜按者属虚”之言,加减,若气短懒言,加太子参15g,大便溏薄者,加木香10g。

  砂仁(后下)5g,【预防与调护】,方药运用,脱膜散(夏桂成经验方)加味,服法,上药粉碎成细粉,混匀,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~150g,制成大蜜丸,口服。

  每次1丸,每日2次,膜样性痛经绝大多数属肾虚血瘀,肾虚者,阳虚也,血瘀者,实际上是由脂膜、瘀血、湿浊三者相合,本病多数为肾阳虚冲任子宫失运所致,少数系脾胃虚弱,瘀浊交结。

  个别由肝郁痰瘀凝结所致,临床见月经量多,有较多较大血块,腹痛必须等烂肉样血块排出后方结束,可见瘀滞蕴结较深,非癸水之阳不能溶解,药服7剂后BBT升入高温相5天,曲线较上月平稳,但乳胀腹坠。

  腰酸心烦,改用补肾助阳、疏肝调经的方法,以毓麟珠合越鞠丸加减,处方,炒当归、赤白芍、山药、丹皮、茯苓、川断、杜仲、五灵脂、鹿角片(先煎)、制香附、钩藤(后下)、生山楂各10g,广木香9g,这是女性痛经*主要的原因。

  二、膜样痛经,(5)急性盆腔炎除腹部胀痛外,多有高热、烦渴等,并伴有带下异常,2、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腺肌病,适应证,寒瘀性痛经,基本治法,补肾通络,化瘀止痛。

  膜样痛经有急慢性之别,急性者常因寒冷等诱因而突发痛经,慢性者多长期摄身不慎,或原有痛经、月经不调延治失治,痛经渐重,(4)气血虚弱证,原发性痛经有急慢性之别,急性者多因寒冷等诱发。

  慢性者多因长期摄身不当等逐渐出现,3.肝郁血瘀证,(5)急性盆腔炎除腹部胀痛外,多伴有高热、烦渴等,并有带下异常,2.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,慎勿为外邪所伤,女人痛经注意事项,1、劳逸结合。

  保证充足的睡眠,禁止剧烈运动,如打球、赛跑、抗挑重物等,2、正确用药,应选择安全、有效的对症药物,另外,需及时到医院明确病因,3、忌食冷饮。

  多饮温开水,不应吃冷饮,4、切勿贪凉,不应长时间吹风扇,空调也不要调太低等,5.不要碰冷水 不要吃太辛辣的,不吃冰淇淋等等,验案举例,痛经又称“经行腹痛”,病变部位在子宫、冲任。

  原发性痛经常见证型有肾虚血瘀、气滞血瘀、寒湿凝滞、肝郁化火、气血虚弱、肝肾不足等,膜样性痛经常见证型有肾虚瘀浊、脾虚瘀浊、肝郁夹瘀等,本病临床虽有虚实之分,但以本虚标实证居多,如及时治疗,一般能获愈。

  预后良好,对于女性来讲痛经有很多原因,这就导致同样是痛经,治疗方法有时会差异很大,②辅助检查,(6)梅花针用梅花针轻叩腰椎至尾椎。

  脐部至耻骨联合处(以不出血为宜),可调节冲、任、督脉之气,达行气止痛之功,每次月经前3~5天开始,每日1次,每次15分钟,连用3个周期。

  方药运用,宣郁通经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减,加减,进入经间排卵期后,加紫石英(先煎)10g,仙灵脾6~10g,五灵脂10g,脾胃薄弱者。

  去当归、熟地,加广木香9g,砂仁(后下)5g,炒白术10g,附,补肾育宫汤,当归10g,白芍10g,怀山药10g。

  熟地10g,川续断10g,菟丝子10g,紫河车(先煎)10g,茺蔚子15g,炙鳖甲(先煎)10g。

  (4)气血虚弱平素气血不足,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,血海空虚,胞脉失养,引起疼痛,或血虚气滞,虚则胞络失养,滞则血行无力,亦致疼痛,子宫内膜异位了。

  内膜生长—脱落就会受影响,经期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,如果异位到卵巢上,嵌入到卵巢中,经期经血滞留在卵巢里面,形成巧克力囊肿,经期就会产生剧烈的疼痛,2.脾虚瘀浊,(7)济坤丸每次1丸。

  每日2次,适用于气滞血瘀而兼有心脾两虚之痛经,方中党参、黄芪益气,为君,白术、茯苓健脾补中,为臣,炒柴胡、延胡索、木香理气行滞止痛。

  陈皮行脾胃气滞,五灵脂化瘀止痛,川续断补肾止血,益母草活血通经,全方共奏补气健脾,化瘀脱膜之功,人们常说十女九寒,而且很多女性都有痛经症状,其实这其中就有一定的关联,宫寒导致痛经的女性。

  除了疼痛之外,还有手足发凉、腰酸胀痛等症状,方中肉桂、炮姜、小茴香温经散寒,当归、川芍、赤芍养营活血,蒲黄、五灵脂、没药、延胡索化瘀止痛,苍术散寒除湿,寒散湿除。

  则冲任、子宫气血调和流畅,自无疼痛之虞,方药运用,加味乌药汤(《证治准绳》),【病因病机】,服法。

  经行时水煎分服,经后3天停服,敷脐疗法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,且渗透力强,敷脐疗法可达到调理冲任气血以止痛的目的,常用当归、川芎各15g,吴茱萸10g等研为细末,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膏糊状,于经前3天敷脐部。

  经至敷关元穴,可疏通经络,祛寒止痛,【其他治疗】,服法,经前3天,水煎分服。

  经净停服,痛经治疗重在论治未病和治本,控制疼痛仅是治标之法,7、因精神、神经因素导致的痛经,2.脾虚瘀浊证,1.肾虚瘀浊证,分析,寒湿凝滞子宫、冲任。

  血行不畅,故月经后期,经量偏少,色紫黯,有血块,经行**日小腹阵发性剧痛,有酸冷感。

  寒湿阻遏阳气,故腰酸形寒,肢体酸楚,或关节酸痛,舌苔白腻,脉细濡均为寒湿凝滞之象,分析,瘀血阻滞胞宫、冲任,血行迟滞,不通则痛。

  故月经后期,量少,色紫黯,有血块,经行**日腹痛剧烈,严重时可晕厥,经气不利,故腰酸。

  舌有瘀斑,脉涩均为血瘀之象,分析,气血不足,冲任亦虚,经行之后血海更虚。

  子宫、冲任失于濡养,故经后小腹隐痛,绵绵不休,气虚下陷,故小腹坠痛不适,气血两虚,冲任失调。

  血海失司,故月经后期,或有先期,经量偏少,或有量多,色淡红。

  无血块,头昏眼花,心悸神疲,舌质偏淡,脉细皆为气血不足之象,痛经发生于初潮后的几年内,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,称为原发性痛经或功能性痛经。

  其中经行小腹疼痛剧烈,甚则恶心呕吐,四肢厥冷,并伴经量过多,掉下腐肉样血片(即子宫内膜片状脱落)者,叫做膜样痛经或脱膜性痛经,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痛经,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急慢性盆腔炎症等引起的痛经。

  称为继发性痛经,本节主要阐述原发性痛经,(2)寒湿凝滞证,基本治法,健脾益气,养血止痛,经前小腹胀痛多属气滞。

  行经腹痛多为血瘀,经净后腹痛多属虚,欢迎关注我,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,(2)先兆流产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,可见阴道流血,妊娠试验阳性,B超见子宫腔内有孕囊,1.从痛经的性质、程度上分析。

  (2)寒湿凝滞久居阴湿之地,或经期感寒涉水,贪凉饮冷,以致寒湿伤于下焦,客于胞宫,经血为寒所凝,运行不畅而作痛。

  证候,月经后期,量多或少,色紫红或紫黑,有血块,一般经前期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坠痛。

  或阵发性疼痛,伴有胸闷烦躁,乳房胀痛,脘痞腹胀,舌质偏红,脉细弦。

  1.膜样性痛经多属于发育问题,青春期女性若发育不足者,治当以补益之法,冬令可以服用膏方,温补元阳,证候,月经先期或先后无定期,经量偏多。

  色紫红,有血块,或夹黏腻之物,经前经期少腹胀痛、灼痛或刺痛,伴胸闷烦躁,口苦口渴,乳房胀痛或触痛,小便黄少,舌红苔黄腻。

  脉细弦数,(4)卵泡破裂或黄体破裂卵泡破裂或黄体破裂也可致腹腔内出血,出现突发性下腹痛,前者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中段,后者多发生于经前或妊娠早期,一般有诱因可查,如性交、剧烈运动或腹部挫伤等,B.B超,监测卵泡变化。

  方中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为四君,补益脾气,当归、白芍、熟地黄、川芎为四物,养血和血,合欢皮宁心安神,全方共奏健脾益气,养血止痛之效。

  (1)异位妊娠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,孕后可有一侧少腹隐痛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史,发作时突然腹痛如撕裂,剧痛难忍,伴面色苍白,冷汗淋漓。

  手足厥冷,或恶心呕吐,亦有无明显停经史即发生异位妊娠破裂者,服法,经行时水煎分服,经后3天停服。

  处方,当归140g,白芍170g,川芎70g,熟地黄70g,党参55g,炒白术70g。

  茯苓70g,甘草70g,肉桂70g,益母草200g,牡丹皮70g,没药(制)70g,延胡索(醋制)70g,藁本70g,白芷70g。

  黄芩70g,白薇70g,香附(醋制)150g,砂仁50g,陈皮140g,赤石脂(煅)70g,鹿角霜150g,阿胶70g。

  5、宫寒,2.从疼痛发生的时间上分析,①妇科检查,应注意有无生殖器器质性疾病,子宫的形态、位置、大小和质地是否正常,两侧附当归件有无增厚、包块及压痛等,加减,腰骶疼痛者,加杜仲15g,狗脊12g。

  少腹两侧疼痛,痛引两胁者,加川楝子、延胡索、橘核各9g,基本治法,化瘀止痛,(1)气滞血瘀情怀不畅。

  肝失疏泄,气机不利,不能运血以畅行,以致冲任经脉不利,经血滞于胞中作痛,(4)穴位注射取当归注射液4m1,于双侧三阴交穴注射,一般10分钟后疼痛可缓解,气滞血瘀配太冲。

  寒湿凝滞配内关,气血虚弱配足三里,肝肾不足配关元,方药运用,金铃子散(《河间六书》)合脱膜散(夏桂成经验方)加减,证候,月经后期,量少。

  色紫黯,有血块,经行**日腹痛剧烈,严重时可晕厥,伴有腰酸,舌有瘀斑,脉涩,2007年6月24日初诊,患者经行腹痛6年余,月经13岁初潮。

  7/30~35日,量中等,色暗红,病起于初潮后一年的经期淋雨后,至今已6年余,经行第1~2天腹痛较剧,夹有血块,但无当归烂肉状血块,温按痛减。

  伴畏寒肢冷,经期便溏,平时锦丝状带下一般,持续2~3天,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,BBT呈双温相,但高温相不稳定,呈不规则波浪状,且总体偏低。

  既往常用西药止痛,现慕名前来就诊,初诊时适值经前后半期,亦即月经来潮前两天,BBT高温示第10天,少腹隐痛,胸闷烦躁,乳房作胀。

  腰骶酸楚,稍有恶寒,舌质淡红,苔薄腻,脉细弦,【病因病机】,①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,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,②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月经周期中的经期。

  在无排卵月经周期的经期则多无痛经,基本治法,清肝利湿,化瘀脱膜,加减,夹血块者,加失笑散(包煎)、延胡索、益母草各10g,腹痛便溏者,去当归、川芎。

  加煨木香6g,补骨脂9g,焦谷芽12g,月经量少,面乏华色者,加黄芪15g。

  【辨证施治】,3.肝郁夹瘀,原发性痛经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,方义,合谷乃手阳明经原穴,功善行气止痛,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。

  与合谷相配,可达行气调血止痛之功效,(1)痛经丸(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),苏某,女,20岁,大学生,未婚。

  证候,月经后期,经量偏少,色紫黯有血块,经行**日小腹阵发性剧痛,有酸冷感,伴腰酸形寒。

  肢体酸楚,或关节酸痛,舌苔白腻,脉细濡,乌药6g,延胡索10g,当归10g。

  川芎6g,赤芍10g,五灵脂10g,川续断10g,牛膝10g,肉桂(后下)5g,熟地10g,方中乌药、延胡索理气行滞。

  制香附疏肝理气,木香、青陈皮行脾胃气滞,当归、益母草养血活血调经,赤芍、山楂活血化瘀,全方共奏疏肝理气,化瘀止痛之效,A.测量基础体温,基础体温显示有排卵,但高温相不稳定,偏短、偏低。

  提示血孕酮偏低,方中香附、乌药、枳壳、没药理气行滞止痛,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活血化瘀,延胡索、五灵脂、蒲黄化瘀定痛,瘀化血行,则疼痛自止,1.痛经临床虚少实多。

  多为“不通则痛”或“不荣则痛”,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,经期行气和血止痛治标,平时结合调肝、益肾、扶脾等调和气血,冲任流畅则无疼痛之忧,治疗时间一般需3个周期以上,经间排卵期是关键,经前期亦很重要,【转归及预后】。

  (2)电针可选中极、关元、三阴交、血海、地机、足三里,针刺得气后,接上电针治疗仪,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,以中度刺激为宜,每次通电15~30分钟,每日1~2次。

  经前3日施治,至疼痛缓解为止,生活习惯,喜欢吃凉性的,乌药6g,制香附9g,木香6g。

  延胡索10g,青陈皮各6g,当归10g,赤芍10g,山楂10g,益母草15g,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祝秀英医生,了解更多生育资讯,很多女性都有痛经的经历,或轻或重。

  其中一部分女性生育之后症状消失了,一部分有所减缓,一部分依然持续疼痛,2.鉴别诊断,取穴,三阴交、合谷、太冲,或加气海、关元、十七椎下,(3)肝郁化火心情不畅。

  烦躁愤怒,以致肝郁气逆,逆而化火,郁而阻滞致痛,①本病表现为子宫内膜整块剥脱,以致排出不畅,引起痉挛性痛经,属重度痛经,您好,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、治疗。

  (1)针刺,加减,恶心呕吐,加钩藤(后下)20g,陈皮6g,昏厥者,加全蝎6g,琥珀5g,有寒者,加桂枝5g。

  艾叶6g,腰酸明显者,加杜仲12g,制狗脊10g,小腹疼痛与子宫血瘀有关,少腹胀痛与气滞有关,腰痛与肾有关,吊阴痛与肝肾有关,诊断。

  痛经(原发性痛经),服药7剂后出现锦丝状带下,且右少腹胀痛隐隐,略有乳胀,夏师认为,此时是治疗痛经的关键时期,阴阳转化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痛经的治疗效果。

  用补肾促排卵汤加减,处方,炒当归、赤白芍、山药、山萸肉、熟地黄、丹皮、茯苓、川断、菟丝子、鹿角片(先煎)各10g,五灵脂12g,广木香9g,方中当归、白芍、阿胶滋阴养血,巴戟天、川续断补肾强腰止痛。

  山药、山萸肉、枸杞子补肾益精,甘草调和诸药,全方共奏调补肝肾,养血止痛之效,分析,禀赋不足,肾中阳气虚衰。

  冲任俱虚,精血不足,血行不畅,涩而结瘀,子宫、冲任失养,故月经后期。

  量少,色紫红,有血块,初潮后即有月经不调史,经行**日腹痛剧烈,腰酸,舌质偏红,脉细弦均为肾虚之象,(2)益母草膏每日3次,每次1匙。

  适用于血瘀性痛经,手法,行针15~20分钟,并在子宫穴埋针,或埋王不留行籽3天,方中金铃子、延胡索、炒柴胡疏肝解郁,行气止痛,制香附、当归理气养血,活血调经,三棱、莪术攻坚逐瘀。

  五灵脂化瘀止痛,赤芍、丹皮活血化瘀,薏苡仁利湿化浊,全方共奏清肝利湿,化瘀脱膜之功,西医认为,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,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。

  ①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,前列腺素(Pg)可以影响子宫收缩,PgF2α可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,使其节律性增强,张力增高,PgE2抑制子宫收缩。

  使宫颈松弛,排卵后孕酮促进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,分泌期子宫内膜PgF2α的量高于PgE2,所以子宫平滑肌收缩过强,甚至痉挛,可引起行经疼痛。

  这就是原发性痛经通常发生在有排卵周期的原因,②子宫收缩异常,子宫平滑肌收缩不协调,子宫张力变化,供血不足,导致厌氧代谢物积蓄,刺激C类疼痛神经元,也可引发疼痛,③其他因素。

  子宫内膜中大量的白介素会增加子宫纤维对疼痛的敏感性,垂体后叶加压素也可以导致子宫肌层的敏感性,减少子宫的血流,引起原发性痛经,此外,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、个体痛阈低和遗传也可促使本病发生,经期仍服痛经汤加减至经净。

  经净后仍按经后期调理,着重经间排卵期论治,BBT高温相逐月好转,服药8个月后痛经基本控制,继续治疗5个月后受孕,遂转入补肾安胎治疗,2008年3月顺产一子。

  验案举例,(1)毫针治疗,在治标方面,必须照顾止痛、温阳、利湿、宁心、止痉、降低前列腺素这六个方面,夏师常在活血化瘀、疏通脉络的方剂中加入延胡索、乳香、没药、琥珀等中的1~2味,以加强止痛的作用,肉桂不仅活血化瘀,还能补肾助阳、溶解瘀浊。

  较为常用,利湿化浊药物有茯苓、泽兰叶、马鞭草等,止痉药物有全蝎、干地龙等,(8)女金丹每次1丸,每日2次,适用于气血两亏或寒湿客于胞中所致的痛经,素体脾胃薄弱,中虚气陷。

  或饮食不节,劳逸失常,脾虚气弱,均可致湿浊下流,冲任流通受阻,湿浊与经血蕴阻于子宫,3.调节情志,保持精神愉快。

  气机畅达,经血流畅,均有利于减缓疼痛,促进疾病早期向愈,敷脐疗法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,且渗透力强,敷脐疗法可达到调理冲任气血以止痛的目的,用当归、川芎、吴茱萸等研为细末,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膏糊状,于经前3天敷脐部。

  经至改敷关元穴,可疏通经络,祛寒止痛,分析,肝肾虚损,冲任俱虚,精血不足,血海失司,子宫、冲任失养,故月经先期或后期。

  量偏多或偏少,色红,无血块,小腹隐隐作痛,外府不荣,故腰酸,精亏血少,脑失所养。

  故头昏,夜寐甚差,舌质偏红,脉细弦亦为肝肾不足之象,分析,肝失条达,冲任气血郁滞,经血不利,不通则痛,故月经后期。

  量多或少,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坠痛,或阵发性疼痛,肝郁气滞,经脉不利,故胸闷烦躁。

  乳房胀痛,脘痞腹胀,舌质偏红,脉细弦均属气滞血瘀之象,方中乌药、延胡索理气行滞止痛,当归、熟地、川芎、赤芍滋阴养营活血,五灵脂化瘀止痛,肉桂温经散寒,川续断、牛膝补肾强腰。

  诸药合用,共奏补肾通络、化瘀止痛之效,加减,胃脘胀痛,形体畏寒者,加炮姜5g,肉桂(后下)3g,出血过多者,加蒲黄(包煎)6g,参三七粉(另吞)1.5g。

  小腹坠胀明显者,加炙升麻5g,荆芥6g,先天不足,禀赋薄弱,或房劳多产,劳损过度,以致肾阳偏虚,气化不及,冲任流通欠佳。

  经血与湿浊蕴结在子宫,手法,实证用泻法,虚证用补法,一、原发性痛经,赤白芍各10g,当归10g。

  牡丹皮10g,炒山栀9g,柴胡5g,制香附9g,川郁金6g,黄芩9g,甘草6g。

  五灵脂10g,取穴,合谷、三阴交,6、气滞血瘀导致的痛经,党参15g,白术10g,茯苓10g。

  当归10g,白芍10g,熟地黄10g,川芎、炙甘草各5g,合欢皮9g,本病的主要机理在于肾虚血瘀,原发性痛经常在初潮后发生。

  与肾气、天癸有关,发生时疼痛较剧,排经不畅,故前人认为“不通则痛”,不通者,瘀浊也,但瘀滞常是一种现象。

  非根本原因还在肾虚,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中说得好,“凡妇人经行腹痛,挟虚者多,全实者少,”所以。

  肾虚血瘀是本病*主要的病机,标者,血瘀也,本者,肾虚也,肾虚而致血瘀。

  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,一是肾阳偏虚,主要是癸水中之阳水不足,不能溶解子宫血海内的脂膜瘀浊,因而排经不利,不通则痛也,二是肾虚子宫发育欠佳,宫颈管狭小,以致排经不利,不通则痛也。

  此外,尚有肾虚子宫位置失常,前屈后屈亦可致排经不利,痛经发生后,心神失于安宁亦可加剧痛经,此即前人“诸痛痒疮……皆属于心”之意也,(3)肝郁化火证。

  痛经的病因主要是子宫疾病,因为子宫内膜随着月经周期性脱落,一旦子宫发生病变,内膜生长-脱落、经血流动等就会受影响,从而导致经期腹痛,1.诊断,【小结】,原发性痛经的并发症,主要是经前期紧张综合征。

  方药运用,调肝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减,1.中成药,膜样性痛经,即经行小腹疼痛剧烈,甚则恶心呕吐,四肢厥冷,并伴经量过多。

  掉下腐肉样血片(即子宫内膜片),又称脱膜痛经,亦属于功能性痛经的范畴,由于本病临床上颇为常见,且具有一定的特点,故单独介绍之,①妇科检查,应注意子宫的形态、位置、大小和质地是否正常,两侧附件有无增厚、包块及压痛等。

  中医辨证,肾虚瘀阻,不通则痛,初诊时用补肾助阳,化瘀止痛的方法,用毓麟珠合痛经汤加减,处方。

  当归、丹皮、丹参、赤芍、川断、紫石英(先煎)各10g,广木香、延胡索各12g,五灵脂、山楂、茯苓各9g,益母草15g,膜样性痛经系原发者必与发育有关,故疗程较长,常有反复发作的可能,因而必须坚持服药,稳定后再以膏丸剂巩固调之,如定坤丹、全鹿丸、人参鹿茸丸等适用于较长时间服用。

  但勿忘与补阴相结合,宜间断服用六味地黄丸,以达到阳生阴长、泉源不竭的目的,(2)血瘀子宫前后过度屈曲,冲任气血不得流通,瘀血内阻。

  经血排泄困难,不通则痛,证候,经行腹痛,量多色红,有大血块。

  块下则痛减,出血亦减少,头昏耳鸣,胸闷乳胀,腰背或腰骶酸楚,小腹冷痛,舌质偏红,苔白腻,脉弦细,乌药6g。

  桃仁10g,红花6~9g,延胡索10g,五灵脂10g,没药6g,当归10g,川芎6g,蒲黄(包煎)6g。

  赤芍10g,枳壳6g,制香附9g,过度紧张、焦虑,受到惊吓,压力过大均可引起或加重痛经,因此要学会自我调节心情、自我放松,(4)卵泡或黄体破裂卵泡或黄体破裂也可致腹腔内出血,表现为突发性下腹痛。

  前者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中段,后者则发生于经前或妊娠早期,一般有明显诱因,如性交、剧烈运动或腹部挫伤等,方药运用,决津煎(《景岳全书》)合折冲饮(《简明中医妇科学》引张景岳方),经净后用补肾育宫汤,【转归及预后】,因为人流、剖腹产等手术的缘故,导致内膜基底层嵌入到肌层里面。

  形成肌腺症,经期内膜脱落时就会非常疼,(1)临床表现原发性痛经多发生在初潮后不久,常见于未婚未孕的年轻妇女,可合并有月经失调及初潮延迟病史,痛经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发作,经期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,历时数小时至2~3日不等,疼痛常呈痉挛性。

  有的非常剧烈,如绞痛等,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,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,约半数患者有下背痛,面色苍白,出汗,恶心呕吐,或腹胀腹泻。

  甚至晕厥而急诊就医,妇科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,1.主要证型,方中肉桂温经助阳,五灵脂化瘀止痛,三棱、莪术攻削逐瘀,是化瘀的峻药。

  川续断、杜仲温补肾气,强腰,钩藤、延胡索镇降行气,消滞止痛,丹皮、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,服此方后血块变小,且易排出,疼痛减轻,痛时缩短。

  乃用之有验,②辅助检查,B.B超,观察卵泡变化,可见排卵,(3)灸法取关元、气海、曲骨、上髎、三阴交。

  每次取3个穴,于经前3日用艾条温和灸,每穴灸20分钟,每日1次,4天为1疗程,适用于各型痛经。

  证候,月经后期,或有先期,经量偏少,或有量多,色淡红,无血块,经后小腹隐痛或坠痛,绵绵不休。

  头昏眼花,心悸神疲,舌质偏淡,脉细,加减,小腹冷痛明显者,加艾叶9g,吴茱萸3g。

  小腹胀痛明显者,加制香附9g,乌药6g,出血特多者,加血竭(分吞)6g,炒蒲黄(包煎)6g,1.肾虚瘀浊,②本病多发生在初潮后2~3年。

  病情随年龄递增逐渐加重,可伴有月经过多、不孕等,3、宫颈管狭窄,(5)耳穴治疗取皮质下、内分泌、交感、子宫、卵巢,于月经来前3~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压穴,每天按揉数次,调和气血以止痛,疼痛较重者,可用埋针法,气滞血瘀加肝、神门。

  痰湿凝滞加脾、胃,湿热郁滞加三焦、腹,气血虚弱加心、脾,肝肾亏虚加肝、肾,2.本病发作时以内膜样物排出为特点,故治疗同时可以配合运动,以利于子宫排血脱膜,服法,经前3天水煎分服。

  经净则停,中医辨证,肾虚瘀浊阻滞胞宫,不通则痛,且宫寒不孕,初诊时正值经前后半期,根据经前期和行经期的症状反应,治疗偏向于行经期用药。

  亦是急则治标之意,予理气活血,温经止痛,稍佐补肾助阳,方取痛经汤合脱膜散加减,处方,炒当归10g,赤白芍各10g,炒丹皮、茯苓、延胡索、莪术各10g,钩藤(后下)15g。

  广木香9g,肉桂(后下)5g,川断、益母草各15g,杜仲9g,处方10剂,行经期亦照服。

  1.中成药,本病治疗常分为两步,一为急则治其标,月经期以化瘀脱膜止痛为**要义,二为经间排卵期论治,是治本的方法,更为重要。

  服法,每次6~9g,每日2~3次,临经行时服,(3)田七痛经胶囊经期或经前5天服用,每次3~5粒,每日3次。

  经期后可继续服用,每次3~5粒,每日2~3次,以巩固疗效,适用于各类型痛经,尤其是因寒致痛者。

  服药3剂后月经来潮,前方去紫石英,继进5剂后就诊,告知经行第1~2天疼痛有所减轻,第3天疼痛消失,5天经净,此时症见头昏腰酸,夜寐不沉。

  纳谷不馨,二便尚调,舌质黯红,苔薄白,脉细弦,拟滋肾养阴,佐以健脾和胃,用归芍地黄汤加味,处方。

  炒当归、赤白芍、山药、山萸肉、熟地黄、女贞子、丹皮、茯苓、川断、桑寄生、怀牛膝各10g,生山楂9g,陈皮6g,痛经的缓解方法是,(1)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,孕后可有一侧少腹隐痛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史,发作时突然腹痛如撕裂,剧痛难忍,伴面色苍白,冷汗淋漓。

  手足厥冷,或伴有恶心呕吐,但亦有无明显停经史即发生异位妊娠破裂者,就临床资料分析,痛经有以下特点,导致痛经的疾病通常有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巧克力囊肿、子宫腺肌症、子宫肌瘤、宫腔粘连和宫寒6种,本病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,常分为两个阶段,一为行经期,可分别采用寒者温之、热者清之、虚则补之、实则泻之的方法。

  重在调经理气,活血止痛,及时控制或缓解疼痛,治其标,二是平时,辨证求因以治本,夏师认为,本病重在经间排卵期治疗。

  对于子宫发育位置异常或宫颈狭窄等造成的痛经,可根据实际情况,选择*佳的治疗方案,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较好,若病程缠绵,难获速效,辨证施治也可取得较好消减疼痛效果,坚持治疗有治愈之机,失治延治可继发器质性痛经和不孕,服法。

  经前3天水煎分服,经净则停,【诊断与鉴别诊断】,此种痛经的女性往往在疼痛时一杯热水、一个热宝就可缓解疼痛,对于此种痛经,我们需要在平时注意保暖,尤其是双足的保暖,同时在月经期要避免食用寒凉性的食品,比如猪肉、螃蟹、海鲜、木耳、绿豆等食物在月经期需要尽量避免,建议多吃些姜类的热性食物。

  基本治法,补气健脾,化瘀脱膜,1.主要证型,基本治法,清热解郁,化瘀止痛,【临证经验】,服法。

  经前经期水煎分服,每日1剂,膜样痛经的并发症,严重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、不孕,(2)检查,(5)肝肾不足体弱阴伤,或房劳多产。

  或长期湿热,气火伤阴,以致肝肾亏损,阴血不足,经行之后,阴血更虚,胞络失养,是以致痛,2.膜样性痛经多属本虚标实证。

  气血凝滞,不通则痛是关键,夏师之脱膜散旨在化膜,膜散则血道通利,其痛必止,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益,如有需要请关注“妇产科女医生毕一鸣”头条号,2.外治法。

  1、盆腔炎,C.病理检查,一般腐肉样血块呈内膜片状,经病理检查为子宫内膜组织,证候,经行小腹胀痛,或少腹刺痛,量多色红,有内膜状大血块。

  块下痛减,胸闷烦躁,乳房胀痛,大便艰,小便黄,平时带下黄白量多,质黏腻。

  舌苔黄腻,脉弦滑,2.次要证型,【小结】,(1)肾虚证,【预防与调护】,在治本方面,夏师认为,原发性痛经肾阳不足是根本,故补肾调周是治本之法。

  他认为,经间排卵期是治疗痛经的重要时期,西医常用避孕药治疗痛经,认为抑制排卵就可控制痛经,夏师却认为,加强排卵功能,恢复和提高阳长的功能和水平能推动血行,排除瘀浊。

  客观上可促进子宫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,提高癸水水平,从根本上治愈原发性痛经,是治本之道,补肾促排卵汤药用当归、赤白芍、山药、熟地、怀牛膝、丹皮、茯苓、川断、菟丝子、紫河车、鹿角片、红花、肉苁蓉等,从经间期开始,服10剂即可,经前期阳长时治疗亦很重要,宜养血补肾。

  扶助阳长,用右归丸加减,药用当归、赤白芍、怀山药、山萸肉、熟地、茯苓、川续断、菟丝子、紫石英、杜仲、五灵脂、紫河车、制香附等,一直服至月经来潮时,服药后只有BBT高温相处于稳定甚或高温相达到12天甚或14天,才能控制或减轻痛经,3.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肯定,目前迫切需要研制既有显著镇痛作用又能彻底根除病因的中成药。

  为广大妇女解除病痛,蒋某,女,32岁,外企职员,上述几种妇科痛证均与月经周期性发作无关,应详加鉴别,其他内外科腹痛,如急性阑尾炎、胃肠出血等。

  亦需根据病史、症状、体征等仔细鉴别,基本治法,调补肝肾,养血止痛,基本治法,疏肝理气,化瘀止痛。

  4、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,肉桂(后下)5g,五灵脂10g,三棱10g,莪术10g,川续断10g,钩藤(后下)20g,延胡索10g,丹皮10g。

  杜仲10g,益母草15~30g,(3)肿瘤蒂扭转、破裂、变性除有卵巢肿瘤病史,可叩诊查及外,往往突然发作,无明显周期性痛经史,且与月经周期无关,处方。

  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黄、香附(醋制)各10g,木香6g,青皮6g,山楂10g,延胡索10g,炮姜6g,肉桂(后下)6g,丹参10g,茺蔚子10g。

  红花6g,益母草15g,五灵脂(醋制)10g,蜜泛为丸,上述几种妇科病均与月经周期性发作无关,应详加鉴别。

  其他内、外科之腹痛,如急性阑尾炎、胃肠出血等,可根据病史、症状、体征等鉴别,(6)痛经丸每次6g,每日2次,适用于气滞寒凝,血行不畅的痛经,服法。

  经前经期水煎分服,每日1剂,适应证,血瘀性痛经,(1)月月舒(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),本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肾或脾的阳气不足,冲任子宫中的膜瘀和湿浊无法化解,凝成内膜状,痛经发作时虽出现较重的瘀浊证。

  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肾阳脾气的不足,偶也有肝郁夹瘀的,方药运用,八珍汤(《正体类要》)加减,这个原因导致的痛经,群体大多是35岁以上的女性,疼痛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、腹坠胀感、腰背酸痛,保证月经期充足的睡眠时间、足够的休息、消除紧张和顾虑的情绪、适度的有规律的锻炼、戒烟等均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,分析。

  肝失条达,气机不畅,血行迟滞,瘀血内阻胞宫冲任,故见经行小腹胀痛,或少腹刺痛,量多色红,有内膜状大血块,块下痛减,气滞肝经则胸闷烦躁。

  乳房胀痛,郁热内生,伤津耗液则小便黄,大便艰,平时带下黄白量多,质黏腻。

  舌苔黄腻,脉弦滑皆为肝郁血瘀之象,证候,月经先期或后期,量偏多或偏少,色红,无血块,小腹隐隐作痛,头昏腰酸。

  夜寐甚差,舌质偏红,脉细弦,2.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难点是尽快止痛,通常以关元、三阴交为主穴针灸,能迅速发挥理气调血通经的作用,可收到明显的止痛效果。

  深入探讨针灸包括外敷、穴位敷贴、膏药、药袋等治本之功,预防和减少复发是中医现代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,加减,形体畏寒,关节酸痛明显者,加川桂枝5g,制附片6g,吴茱萸3g,大便溏泄者,上方去当归。

  加炒白术10g,砂仁(后下)5g,恶心呕吐者,加姜半夏9g,厚朴6g,伴胸胁乳房胀痛者,加柴胡、青陈皮、橘叶各6g。

  香附、橘核各9g,(2)先兆流产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,可见阴道流血,妊娠试验阳性,B超检查见子宫腔内有孕囊。


枸杞子和当归菊花白芍中医眩晕症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!
兴运药材网 版权所有 陇ICP备17003995号-8 [ XML网站地图]
微信公众号
二维码
咨询

电话

电话

18993159415

李小姐

18993159415

王先生

18993159415

微信

二维码

微信咨询

手机站

二维码, 400); }, function() { $(this).children('div').stop().animate({ right: '90px', opacity: 0 }, 400, function() { $(this).hide() }); }) $('.y-kefu-box01 .kf-close-btn').on('click', function() { $(this).parent().animate({ left: '55px' }, 400, function() { $(this).hide().next().show().animate({ left: '0' }, 400); }); }) $('#hideStatus').on('click', function() { $(this).animate({ left: '55px' }, 400, function() { $(this).hide().prev().show().animate({ left: '0' }, 400); }); }) //返回顶部 var yWin = $(window).scrollTop(); var isShow = true; $(window).scroll(function() { yWin = $(window).scrollTop(); console.log(yWin); if (yWin > 500) { if (isShow) { isShow = false; $('#yBackTop').show().animate({ left: '0' }, 400); } } if (yWin < 500) { if (!isShow) { isShow = true; $('#yBackTop').animate({ left: '55px' }, 400, function() { $(this).hide(); }); } } }) $('#yBackTop').on('click', function() { $('html,body').animate({ 'scrollTop': 0 }, 800); })